贺娟,程培利中医 -尊龙凯时网站

来源:【中华中医药学会】
为贯彻**xx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国家卫健委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》精神,落实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发出的“弘扬科学家精神、走奋进新征程中医路,做建功新时代中医人”倡议,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、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“中医师培养计划—我的中医路分享展演活动”,以“弘扬精诚德业,讲好中医故事“为主题,旨在发扬老一辈中医名家老骥伏枥、不懈追求的奋进精神,弘扬中医药行业济世活人、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,用中医人自己的感悟和**,分享、展示当代中医的成长故事、励志故事。从即日起对征集到的视频、文稿作品进行推送,敬请关注。
程培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
本文记录了作者十年来的求学、行医之路,总结了自身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心路历程。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**之谓也”,作者求学之路上真可谓群贤汇聚,名师如云,中医药的精华得以代代传承,正是得益于这种薪火相传、教学相长的师承体系,确保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**数百年。
前言: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的中医学七年制学生,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史上,我们这一届被称为“067d”,2013年毕业至今,已近十年。学医七年,行医近十年,一路走来,跌跌撞撞,颇有所感,借此机会,作文以记之。
我是2006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七年制班,与师承家传的中医人不同,我是纯正的院校教育,能来学医,学中医,我和绝大多数的同学一样,在上学之初并不知道中医是怎样的一个职业,今后毕业能做什么,高考成绩正好能上,就懵懵懂懂的踏入了大学校门,开启了学习中医的生涯。
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时光,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–北京中医药大学。总体来说,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,大学较为合理的设计了如何将一个医学“小白”教育成一个合格的医师,以“中医为主、兼学西医”为医学教育的主旨,以宽容的心态容纳风格迥异的各位教师,各位老师作为“过来人”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,很多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,受用至今。
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,《中国医学史》的王立老师推荐我们去读廖玉群先生的《医者意也》、黄龙祥先生的《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》,让我们当做小说去读,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;教授《医古文》的黄老师旁征博引,带我们上下五千年漫游在文学的长河中;《中医基础理论》的李晓君老师建议课余读秦伯未先生写的《谦斋医学讲稿》,在大学一年级就教导我们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功底。陈明老师教授的《伤寒论》引人入胜,将伤寒论讲的津津有味;《内经选读》是贺娟老师讲授的,她对扶阳的独到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……,我们的授课教师基本是大学教授甚至是知名专家学者,学校有很多名老中医及其再传**的课程,也会邀请知名中医学者来讲座,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会议室经常是人山人海,去晚了连门都推不开。甚至有段时间,我们在学习中医“四大经典”的时候也去旁听过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论研究生的课程,旁听过宋乃光教授的温病讲课,诸如此类。其余的时间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读书,逐渐积累,努力学习中医经典。
在本科期间学校就安排中医见习,第一次接触到中医临床,大家都很兴奋,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,积极向各位老师跟诊、抄方,还记得当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堂,红着脸走进各个诊室,各位老师都不吝赐教,实在跟不了门诊的,就到国医堂的药房看看名老中医的处方,回想起来,当时其实也看不大懂,但是凭着一股子热情,想看看中医神奇的疗效。有一年暑假,为了跟一位老师抄方都没有回家,3年左右的时间,跟随傅延龄、彭建中、杨连柱、严季澜、肖相如、郭霞珍、贺娟、胡定邦、李瑞等数位名老中医门诊学习,时间有长有短,记得当时国医堂患者很多,每位老师都很忙,甚至忙到没时间吃饭,很多专家旁边有很多学生,大多是各位老师的研究生,很多师兄师姐都热心的帮助我们,帮我们快速融入跟诊的团队。踏入中医校园,第一次近距离真实的观摩中医门诊,在揭开中医神秘面纱的同时,也激励自己今后能成为向他们一样的中医临床大家而努力。
随后就是大学四年级开始本科毕业前的实习,我们班级部分同学(其中就有我)安排到山西省中医研究院(简称“省中研”)实习半年,回来继续在东直门医院实习半年,还要去地坛医院进行传染病的见习。这期间,内外妇儿,传染病、急诊、icu、ccu,东直门医院的大多数科室都转了一圈,对各个科室有了初步的了解。实习期间,可以初步参与到各个科室的临床基本工作,从写病历、开医嘱到外科的消d、打结,从门诊到夜班,从抢救病人到交代病情,一点一点从头学起,同时还要学习相应的内外妇儿的相关课程,忙碌、繁杂、疲惫是临床医生也是临床医学生的常态。此时的我初识中医医院的临床工作,记忆最深的是各科主任或者上级带教老师的提问,那种提心吊胆、战战兢兢的心情,至今记忆犹新。
七年制的学生,大学五年级毕业就要找导师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我很幸运跟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王笑民教授学习,同时也进入肿瘤科这个大家庭的怀抱,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,进行临床专科训练与科学研究。王笑民老师亲切和蔼,学识渊博,对患者总是轻声细语,门诊病人很多,一般上午都要70-80个患者,但王老师速度很快,几位师兄师姐忙着协助问诊、录入电脑,大概到下午1点左右门诊结束,然后就在办公室和我们一起吃饭,闲谈间也不忘请教老师诊病的经验。然后就回到肿瘤科病房,研究生阶段与本科实习又不同,这时候开始“半独立”的诊治住院患者,每天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、诊治,真正把自己当成肿瘤科的住院医师。肿瘤专科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头雾水,因为从头到脚,从皮肤到内脏都可能发生恶性肿瘤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,我如同迷路的孩童,不知所措,幸而有导师引路,指明学习的方向,有肿瘤科的各位老师指导,时常的点拨,让我顺利的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。
毕业后我进入北京中医医院的肿瘤科,成为了一名肿瘤科住院医师,至今已近十年,自己也从初入临床的毛头小子,变成了中年的主治医师。中医院肿瘤科的住院患者,大多处于中晚期,他们很敏感,也很脆弱,和急性病不同,肿瘤患者都经历过绝望,感受到生命的消逝,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宽容、关爱,医学生的时候,我总想做为医生要用医学来改变患者,让他们“变”健康,近十年的医学临床工作让我改变了这种认识,做为医生,我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患者,正确的对待生命,“to cure sometimes,to relieve often,to comfort always”,也许,医生被称为“白衣天使”的真正原因,是在治疗疾病、拯救生命的同时,也给予患者心灵的慰藉。
自步入中医学校的大门,至今已有十余年,回首求学的时光,心中犹记当年对医学,对中医的热情,真正成为一名医生,工作也近十年,回首这段工作经历,依然记得导师王笑民教授的话“好好努力”。这近二十年时间,同时也是祖国中医药事业奋勇前行的二十年,“十年中医路,不悔中医行”,相信在各位中医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祖国医学定会乘风破浪,惠及全球。
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,邮箱:xinxibu102@126.com
本文来自【中华中医药学会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d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peixun/44624.html

尊龙凯时网站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尊龙凯时网站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