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领导慰问居民。本报实习记者 李雪萌
古色古香,民族氛围浓厚,是记者前不久采访时对西宁市南川东路“河湟小镇”小区最直观的感受。
来到小区门前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着“河湟民族团结颂”的历史丰碑:碑身环绕着一圈祥云,丰碑底座雕刻着青藏高原连绵的山峰,碑身上描述了文成公主等7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,与河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故事。
走进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,就看到用大小不同的柳湾彩陶组合而成的两组喷泉,喷泉两旁分别是“丝绸之路”、“河湟曲艺”情景雕塑,别致优雅。小区里,有幽静的长廊、别致的独院独户、古典的廉政文化书屋、精致的“茶马互市”情景雕塑、安静的“满天星”广场以及与小区门前丰碑相呼应的50米浮雕。院内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和艺术墙体彩绘。
“2015年9月我们开始设计历史丰碑、三个历史情景雕塑以及浮雕墙,连夜加班,七天时间这三项工程就全部建设完成了。”兴旺社区的李春辉副主任介绍说。“是啊,为了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社区,大家几乎都没休息过,连国庆也没休息,大家都在做民族团结工作。”南川东路办事处分管创建工作的赵所长补充道。
行进中,一面服务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名字、内容都很有特色。
兴旺社区党委书记杨金花介绍说:“这是我们社区创建的以‘民族团结之花兴旺盛开’为主题的民族团结‘178’(一起帮)特色服务品牌。1就是社区党委:一心一意打造民族团结先进社区为目标;7是7项服务内容:惠民政策讲进门、民事调解走进门、文体活动涌进门等;8是组织居民们参加8项活动:‘知心大妈解难事’、‘红色感悟讲往事’、‘巧手阿娘显本事’等。这也是我们近几年最重要的民族团结建设工作内容。”
每到夏天,在满天星文化广场举办“河湟夜色映故事”活动,各民族居民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民族的民间故事,真是其乐融融。社区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居民发挥各民族特长,比如“巧手阿娘显本事”绣鞋垫、十字绣、炸花花、包粽子等活动,大家都踊跃参加、各显身手……社区利用这些“7门8事”的各项服务、活动,促进各民族居民间的交流,建立了一个和谐兴旺的河湟小镇。邻里之间都能互相体谅、互相帮助,团结文明已成为小镇传统。
住在43号楼的斗格才让、住在13号楼的金迈夫妻和他们的妹妹,是一起从玉树来的藏族居民。初到西宁居住,语言不通,每次到物业交水电费或其他事,他们的邻居都会为他们义务充当翻译;斗格才让老人提重物上楼非常吃力,住在对门的汉族同胞崔林一家人每次都帮助老人拿东西,有时东西多了要跑上跑下好几回。
住在48号楼的陶师傅,2016年在小区开了一间小超市。为了方便小区行动不便的各民族老人购买日常用品,陶师傅主动为老人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,提供送货上门服务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整个小区的老人不仅买东西打电话,家中有力不从心的事,都会给陶师傅打电话寻求帮助。甚至有些住户着急出门,都放心地将家中钥匙放在陶师傅这里,留给放学归来的孩子。快递收取、收衣关窗、照顾早回家的小孩……小区的居民都对陶师傅赞不绝口,还戏称他的小超市是“河湟小镇办事处”。
面对人们的夸赞,陶师傅总是谦虚地说:“其实我做的这些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。我刚开超市的时候,小区里的老人打电话都是为了购买东西,后来大家慢慢熟悉了,关系越来越好,每次他们家中有事给我打电话,我就去帮忙,时间长了就像是自家的事一样。我现在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,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,每天要干的事就更多了。”
河湟小镇共有住户1781户,居民有汉族、藏族、回族、土族、撒拉族等多个民族。这样的故事在小区里几乎天天都有。时间长了,邻里关系越来越好,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和睦。多年来小区从未出现过民族矛盾。各民族居民相互关心、相互帮助,真正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。
作者:实习记者 李雪萌 来源:青海日报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zhishi/66215.html
尊龙凯时网站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尊龙凯时网站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